| 最近浏览
  • 暂无浏览记录
| 购物车 0
  • 金固到家,立马给您健康、财富与五星级的家!
  • 金固理财,让银行存款在保本保息年收益15%的基础上预计年均增长三倍
  • 金固推广,关注转发也能成为新时代新富豪

一场与中国汽车的“十年之约”


2021-07-05 15:45:31 | 发布者: weixing |

摘要: 十年后的中国汽车市场什么样?一直以来,外界经常会将手机与智能汽车进行类比,手机市场经历了几次大浪淘沙之后,剩下小米、华为、苹果等几家独大,那汽车市场是否会出现类似的情况呢?

撰文 / 温 莎

编辑 / 牛跟尚

设计 / 赵昊然

十年后的中国汽车市场什么样?

一直以来,外界经常会将手机与智能汽车进行类比,手机市场经历了几次大浪淘沙之后,剩下小米、华为、苹果等几家独大,那汽车市场是否会出现类似的情况呢?

在《汽车商业评论》四月的杂志中,中国蓝皮书论坛主席,汽车商业评论总编辑贾可给出了自己对于2030年中国汽车市场格局的预测。

他说,中国品牌将占据绝对地位,七成左右的份额,然后三成是国外品牌。如果再细分,七成中国品牌占据的份额中,四成是现在和即将涌现的造车新势力把持,三成是中国的传统车企所把握(这其中,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平分秋色)。至于三成国外品牌把持的份额中,特斯拉将占据半壁江山,其余恐怕就是大众、通用、丰田以及BBA之类把握。

6月11日,第十三届中国汽车蓝皮书论坛的第二天,贾可博士将这个问题抛给了奇瑞汽车董事长尹同跃,路特斯集团董事、全球CEO 冯擎峰,地平线机器人创始人、CEO 余凯、轩辕之学校董、北汽集团原董事长徐和谊和国家信息中心副主任徐长明。

六人围桌而坐,畅想起了中国汽车未来十年格局。

在尹同跃看来,中国车市正处于典型的汽车战国时代,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但这样热闹的不会一直持续下去,再过一段时间会沉寂下来,但这段时间是思想、思路的爆炸期。作为中国传统自主品牌掌门人,他认为,传统汽车依旧是未来的主力。

冯擎峰认为,老的有老的优势,新的有新的优势,每位身在其中者都有机会,因为新一代消费者已经开始平视世界了,“他不看你过去怎么样,不是说你历史悠久就怎么样,关键还是看能不能满足个人胃口。这对新加入的势力来说是非常大的利好,他平视世界,我不带颜色。”

徐长明相信,未来像当下这么多品牌是不可能的,但经过了竞争之后,还是会胜出一些。汽车消费是多元的,年轻人的价值观是潮流的,“一个企业很难把这么多需求都集中起来,都做到顶级。所以汽车很难像手机一样,就剩两三个品牌,即使到了智能化时代,也很难。”

在国内经大浪淘沙的厮杀,对中国汽车人而言,走出国门都是每家企业魂牵梦绕的事情。

在余凯看来,中国企业家的精神,中国消费者对新的技术的接纳程度,这两个关键因素将会让中国企业在全球变得非常有竞争力。他相信对一家创业企业而言,创始人是第一生产力,因此自己要全力以赴。

自身的努力之外,也会有不可抗力的存在,徐和谊指出,“有些东西不是纯技术、纯商业的。中国家电的几大品牌在国际绝对有竞争力,他们走向国际已经二十多年了,仍然在艰难地向前爬行。”

“汽车对经济民生的影响更大,我相信除了商业、技术之外的影响力所占的比重会更大。作为中国汽车人,我们先打好基础,一步步稳扎稳打往前走。”他说。

在造车马拉松式的比赛中,直到大潮退去之后,方才知道谁在裸泳。十年时间并不会太长,我们每个人不仅是参与者,也能够成为最终的见证者。

以下为圆桌论坛的访谈实录。

你同意333的格局吗?

贾可(中国汽车蓝皮书论坛主席、汽车商业评论总编辑):刚才他们已经分享过思想了,现在就比较简单了,请大家用非常言简意赅的话来讲一下汽车竞争格局演变:中国与世界。

4月时候,我围绕新汽车格局做了一个判断,2030年的中国市场,造新势力份额可能会达到40%,传统自主品牌会占30%,合资品牌、进口占30%。这是个比较大胆的预测,但接下来的演变的可能行会比我预测的更大胆。

对于我刚才的判断,各位大咖,你们是觉得乐观、悲观,还是其它?

尹同跃(奇瑞汽车董事长):中国现在是典型的汽车战国时代,真正做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行业内的企业也都纷纷在学习、在转型,在拥抱新技术革命带来的变化。刚才分类了一下,做房地产的、科技的都进来了,我担心哪一天余凯发展大了,也要干汽车。大家都干汽车,好像是一种赶时髦的感觉。

我认为热闹的战国时代不会一直持续下去,再过一段时间会沉寂下来,但这段时间是思想、思路的爆炸期,中国现在在世界上是走在前列的,无论是互联网氛围,还是大家对汽车的喜爱,我们也非常感谢造车新势力和互联网企业,驱使了中国本土企业比外国同行要勤奋,我对自主品牌充满信心。

还是那句话,汽车行业是一个包容万象的行业,但自身实际上是坚韧的长跑选手,我想传统汽车的实力依然是主力。

贾可:那你对份额做一个预测,未来会不会倒过来?

尹同跃:我认为传统汽车企业在转向智能汽车和新能源汽车后,份额会是最大的,大于造车新势力;合资会逐步归口到高端,自主品牌正在往上拱。家电行业今天就是汽车行业的明天,无论是出口,还是国内车厂的情况,发展阶段不一样,但趋势是一样的。

贾可:冯擎峰总怎么看?

冯擎峰(路特斯集团董事、全球CEO):恒大算不算新势力?

贾可:我在这儿说不太好。

冯擎峰:非要把它分成新势力或者老势力,我觉得没意义。说穿了,我们都是做产品、做服务的,谁能够做出有竞争里的产品,谁能够做出好的服务,谁能够做出好的品牌,谁就能生存下去。大家都是企业,没有新老之分,老树也可以开新花。

我认为没有新旧之分,大家都往这个趋势上走,这叫必然之必然。方法都是通过软件服务等一系列手段给客户提供更好的体验,并不是说我造的车代表古老,他造的车代表新颖和先进,我不太赞老与新之分。

当然,你说我从事汽车行业几十年了,有没有自我变革的力量,把自己变革了,我也要往这个必然的方向去发展。

贾可:我的意思是说,无论是新势力还是传统车企,造的车一定是新汽车。造车新势力有一大群,很多是气氛组成员,他们很多已经完蛋了,传统车企也在慢慢集中。

2030年以后的市场上,大家都在做新汽车,只是我讲,传统车型做新汽车有包袱,有时候体量大了,积重难返,在白纸上画画还是好画一些。造车新势力有一些也不是真画画的,但那些真画画的,可能会更好。

冯擎峰:老的有老的优势,新的有新的优势,看谁发挥得好一些。如果从新能源来说,我认为造车新势力的势头还是非常好的。

贾可:有没有比例?比如自主品牌份额真35%点几,过几年可能会倒过来,外资变成30%了。

冯擎峰:有可能,就像刚才徐长明主任所说的,新一代消费者已经开始平视世界了,他不看你过去怎么样,不是说你历史悠久就怎么样,关键还是看能不能满足个人胃口。这对新加入的势力来说是非常大的利好,他平视世界,我不带颜色。

贾可:你同意这个比例吗?

冯擎峰:我不敢判断,这毕竟是竞争,徐主任可能更有发言权。

徐长明(国家信息中心副主任):大变革的十年之后,我想谁也预测不准,刚才贾博士说的,如果传统车企按现在的做法做,或者有一点渐进式的改革,我觉得你说的情况是完全有可能的。

三个三分之一,把合资挤到高端1/3,新势力1/3,自主品牌1/3,有这个可能。现在看,各行各业的外资基本上在国内都是占据顶尖市场,豪华车在做电动,电动里面也有顶级,把它挤到1/3,有可能。但下边两个各1/3,我觉得取决于传统车企能不能顺应大势去做深刻的变革,这很关键。

比如,现在传统车企还是用自己积累的资金去做电动车,现在电动车基本上是赔钱的,赔钱的情况下怎么可持续呢?新势力都是用融资的模式在做,他们是几百亿几百亿往里面放。传统车企是不是也有可能采取这个模式,我的股份不是绝对控股了,我也吸收外面的资金,我用社会资金去做,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技术上是不是真的下了那么大工夫和力量去做智能化和电动化。我了解,丰田、大众也在下大力气做智能化和电动化,他们的观念说汽车是马拉松比赛,汽车不是百米冲刺,不是说你今天怎么样,下一步就怎么样,汽车一定是马拉松比赛,看谁持续时间长,耐力比较强,要不断往前走。

传统车企,国内也有很多企业在做这个事情,这个比例很难预测。各占1/3,就看现在的传统车企做不做一些革命性的变革,如果不做,你的预测就有可能出现。如果也做了,那这个结论就不好意思了。

贾可:接着您的话,我问一下徐和谊总,你现在相对自由,传统企业那么好变革造新汽车吗?这种变革的决心不光是用徐总讲的用自己的钱做智能网联的新汽车,而是各方面的体制、束缚性有没有导致比传统车型做的要慢?

徐和谊(轩辕之学校董、北汽集团原董事长):我还是接着几位的话茬说,我认为比例问题要回到一个问题上,未来这几年,或者具体到“十四五”期间,中国汽车产业在智能化和新能源化上发展非常迅猛,会在全球形成领先态势,并且格局很快会形成。

在新能源化上,或者具体说叫电动化上,我们领先的态势已经形成,“十四五”期间在智能化上,我们的领先态势也很快会形成。

只要这“两化”形成了,格局就稳固了,我非常同意你的判断,“十四五”期间,传统企业和新势力在中国整个市场会形成平分秋色的态势,这是我个人的判断。

你可能又要问了,合资呢?合资可能占1/3,随着时间的推移,在1/3的份额上逐步缩减,往高端走,中端的份额、合资的逐步萎缩,这就是未来的趋势。可能是4:4:2,不是3:3:3,这都是一种判断,我觉得这种判断还是建立在电动化和智能化基础上来谈的。

刚才你们说到传统车企,特别是国企的转型,我相信市场是最大的驱动力。市场已经很明显了,刚才徐长明主任的这段报告,我觉得说服力非常强。我相信,国企只要是看准了会迎头赶上的,当然他有他的难处。

贾可:余凯,你同不同意刚才的比例判断?

余凯(地平线机器人创始人、CEO):具体的趋势我绝对同意,具体的数字充满不确定性,总体来说,中国自主品牌会是大赢家。2007年,你问手机行业的豪门是谁,诺基亚、摩托罗拉、飞利浦、索尼、爱立信,现在都没有了;就像今天你问汽车产业豪门是谁?奔驰、宝马……十年以后可能会很不一样。

贾可:我们做这个判断的前提是中国自主品牌掌握了新能源电动汽车的先手,不光在中国范围内,可能是在全球范围内。我们看到中国的家电,包括手机在全球市场上横冲直撞。这意味着,中国汽车不只是在中国市场上这样,可能在全球市场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你现在和合资企业谈芯片谈得比较少,更多的是和新势力和自主品牌。

余凯:现在的手机产业,基本上就剩下中国、美国,顶多再加上三星,以前日本和欧洲也都有,中国企业家的精神,中国消费者对新的技术的接纳程度,我认为这两个关键因素,让中国企业在全球非常有竞争力。

中国的企业家无论是哪个年龄层次的,或者说过去多么辉煌,今天都在花时间,都在探讨,没日没夜的干,我觉得这是全球非常独特的一个现象。再加上整个供应链,我觉得在单一市场里,中国基本上达到了自洽的自循环供应链能力,使得我们的创新速度会更快。

以前硬件时代,硅谷的硬件企业除了苹果,基本上都死光了。因为深圳、华强北迭代的速度非常快,我觉得中国汽车品牌未来会是全球领导者,至于份额,不太好判断。

不要再闹出海的笑话了

贾可:徐总,你觉得全球范围内的格局怎么样?如果按照智能手机的格局的话?

徐和谊:还有很漫长的路要走,不那么容易。

贾可:这个主要取决于国外市场的接受度,当然还和政治经济形势有关系。

徐和谊:国际大格局来看,我觉得有些东西不是纯技术、纯商业的。咱们看中国的家电,中国几大在国际绝对有竞争力的家电品牌和产品走向国际已经二十多年了,仍然在艰难地向前爬行。

从最知名的青岛海尔,到广东的这几个品牌,从国际家电竞争格局来看,我们绝对处在第一方阵上,但在市场开拓上,在国际份额上,这么多年……这里非常复杂。

这是家电,那么汽车对整个产业格局,对国民经济的影响更大,我相信除了商业、技术之外的影响力,所占的比重会更大。作为中国汽车人,我们先打好基础,一步步稳扎稳打往前走。

刚才尹同跃在报告中也谈到了一段,奇瑞走向国际,计划今年20万。我对奇瑞的国际化了解一些,因为我一直在拿他做尺子,进行对标。不管在巴西,在中东,太多了,真是酸甜苦辣,什么都尝到了,非常不容易,一步一步地走吧。

贾可:徐长明主任呢?中国品牌在国际上的份额未来将是什么样的趋势?徐总刚刚讲到了,可能因为中国家电的前车之鉴,汽车的征程也不会那么太平。智能手机这一块,中国企业开疆辟土的能力比家电行业还要强,智能汽车更大程度可能会类比智能手机,徐主任你怎么看?

徐长明:我没有做过这方面的深入研究,不敢随便发表观点,我同意刚才徐总说的,还是要先把国内市场做好,国内已经是个充分竞争的市场,先把这个竞争力做上去了,出去之后才能一步一步做。

从经济发展角度讲,确实到了汽车大规模出口的时候,中国最早的出口,有竞争力的是纺织、服装、玩具这种纯劳动密集型产品;第二步是家电产品,出口比例还是很高的;第三步应该到了汽车的节点了;第四步是最难的,就是生产机器的机器——装备工业,那是最高的标准。

从理论上将,按照日本、韩国的套路来看,确实到了中国汽车在国际上有竞争力的时间点了。当然技术和价格之外的因素在其中作用也蛮大的。我还是同意徐总的观点,先在国内把市场做好,争取早日达到1/3的目标。

贾可:冯总,前几年咱们打过一个赌,当时吉利入股马来西亚宝腾,你说几年以后要占多少份额,这某种程度上也是中国汽车国际化的一种转化。现在路特斯这个全球品牌,将中国作为总部了。

你判断未来中国汽车在全球市场,是从品牌来攻城掠地,还是入股一个国外品牌,又或者通过其它手段来占领世界市场的重要份额?

冯擎峰:宝腾现在做得非常好,我们收购的时候它年销量已经从30多万辆掉到7万辆了,我们今年达到了14万辆,仅三年时间就翻了一番了,海外战略还是非常成功的。我认为一定要到海外去,要不你自己强大强大在哪里呢?如果到别人的地方就斗不过别人了,还是地域性的强大,不叫全面强大,海外战略一定要实施。

过去很多企业找代理商,出口300台车,我认为这不叫海外战略,这叫海外笑话,你根本就没做好到出海的准备。我认为,中国品牌出海是体系竞争力,品牌、产品,一系列渠道都要跟上,做好充分准备,包括资金也要准备充分,比如我就准备砸300亿,就砸下去了。

假如还是像过去一样找代理商,300台车一出口,服务跟不上,什么都不跟上,过两天闹出一群笑话。我认为,再出海,大家不要干让人嘲笑的事情了,要做好充分的准备。

如果你口袋里有100亿、200亿、300亿,能够建立一个完善的体系再出去战,我认为战则胜,否则原来那种方式真的是笑话。

未来会赢家通吃吗?

贾可:刚才讲的这些话题又引申出一个话题,未来会不会存在像手机行业赢家通吃的局面,不光是中国范围内,全球范围内会不会有赢家通吃的情况发生?如果有,会剩几家?

冯擎峰:我认为不太可能,行业有行业的特点,比如说余凯是赢家通吃的特点,他赢了,他就很厉害了。但汽车是非常特殊的行业,服装有赢家通吃吗?没有,因为太个性化了。只要有个性化的存在,就不存在赢家通吃。

徐长明:我和冯总的想法一样,我认为像当下这么多品牌是不可能的,经过了竞争之后,还是会胜出一些。汽车消费者最大的特点是个性化太强了,虽然现在很多企业想把汽车做简化,未来就靠智能来赢,有些企业也在这么做。

但是汽车消费是多元的,年轻人的价值观是潮流的,有赶国货的潮流,有科技范,有文艺范,消费者有很多需求,一个企业很难把这么多需求都集中起来,都做到顶级。所以汽车很难像手机一样,就剩两三个品牌,即使到了智能化时代,也很难。

徐和谊:一家通吃是不可能的,但是以几家为主,这个格局是肯定的,不会百花齐放,各显身手的。我觉得这种局面是一个过程,最后还会形成几家市场垄断性的格局。

贾可:余总,赢家通吃对你更有利,还是多元更有利?

余凯:我觉得对这个世界来讲,多元化总是让这个世界更美好,给消费者更多的选择,给创业者更多空间。我也非常同意手机长啥样不太重要,基本上都一个样,揣在口袋里不是真正定义你是谁。

可是车开出去,调性、文化的感觉,味道就是不一样的。虽然我是搞智能化的,但我坚定的认为颜值才是车最重要的,未来这一点不会变。有一次在北京堵车,我朝窗外看了一下都震惊了,目光所及,几十辆车,没有一辆车是一样的,这是人的天性。

我认为未来中国会有十到二十家品牌,太多也不会。毕竟是硬件,生产制造的规模效应还是要有的。

贾可:本世纪初,我们研究全球汽车产业,我们说是6+3的格局,中国车企基本上没戏了,结果中国车企蓬勃发展,一下子弄了300家出来。后来慢慢洗牌的时候,新汽车来了,又有上百家进来了,汽车赋予我们从事这个行业的人更多的想象与更多的机会。

所以我觉得无论未来怎么样,我也相信赢家通吃不可能,6+3不可能,可能会有十到二十家,这样世界才有意思。如果都是垄断、寡头,那么竞争的话语权就没有了。

余凯:那么蓝皮书论坛也开不下去了,上面就3家。

贾可:那还是希望多多益善,谢谢在座的各位嘉宾。

相关文章: